《双峰作家》电台栏目第五期 | 彭如怀:双峰山
2023-07-28 10:05:26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戴戈 |          浏览量:48206

名人故里品书香,红色热土写传奇,双峰有故事,山水皆文章。这里是双峰本土文学公众号《湄水文苑》。

各位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海霞,您正在收听的是由双峰县作家协会和双峰县融媒体中心FM88.8双峰人民广播电台共同创办的公益文化类栏目《双峰作家》。

今天节目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组来自双峰县作家协会彭如怀老师的散文诗。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就被诗中灵动的意境所吸引,感觉作者年龄应该比我大不了多少。一番交流后,颇感意外,原来作者已近花甲之年。

彭如怀老师土生土长于双峰,喝着湄水河中的鲤鱼井水长大,常常和小伙伴在离城区4公里外的双峰山“打野仗”,站在双峰山巅遥望永丰时,蜿蜒流淌的湄水河、两岸稻花飘香、烟雨濛濛的小镇……似一幅迷人的画映入眼帘。他说:从一个“永丰细伢子”一晃到了“六十花甲”,目睹了双峰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城、老街、老景在城市建设中渐渐隐去,一个新的城市正在崛起,人民安居乐业,他对家乡的情怀就像湄水河的小浪花,永远在心中叮咚。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彭如怀老师的这组诗歌《双峰山》,一起去领略如诗如画的双峰美景。



(一)双峰山


眺望时

他正对着云的耳朵絮语

杜鹃花浸染过的半山腰

早已成夕阳歇脚的驿站

盛大的夏日,彩蝶,清溪

村姑们在晾晒洗好的衣服

嗓音轻轻,在和缓的风中


山雀不再东南飞了

总是踮起脚守在峰巅

等待那个100多年前的老先生

驾着小木船再次

蒿点测水轻划湄河


小二郎背着书包翻过篱笆

学着老先生摇头晃脑

两派交流,好向此间寻活水

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

水溅浪涌,那木船早已湍出花朵

山与山,一寸寸长

仰望的,仍是最高的方向


(二)湄水河


蜿蜒缠绕着吊脚楼

听定胜桥码头的吆喝

浣衣的娘们骂骂咧咧

挥舞着棒槌

将男人翻过来覆过去


几处深潭,几处浅滩

水清,石净

总有冒失的云朵

跌落水中随浪花飞溅


一只鹭鸶像我一样,喜欢

静浮一隅,互为凝眸

收网的人

将夕阳一同捞起

一条小小的鱼竟意外闯入

我们彼此惊慌了一下

然后,又说不出的心动


(三)鲤鱼井


小时候听奶奶说

井里有条大鲤鱼

喝了它的水

能从龙门游向大海


我噘着嘴

奶奶骗人,那是块大石头


长大后奶奶说

老了,我游不动啦

我,却游进了大海

好几次好想奶奶

在梦里,挑水

想把那条大鲤鱼挑回来

挑呀……挑呀

却挑回满满一担乡愁


(四)风雨桥


上风雨桥

雨水和火烧云

知趣地打道回府


捋着民国的长须

檐角铜铃脆响

桥廊余音袅袅


谁在聆听

吊脚楼飘来的情歌?

风雨桥羞答答掀开了盖头


几盏渔火

早被霓虹点燃

人间烟火换了人间?


(五)文塔


学禅坐的布谷

说一些山里的话

山溪爱听

杜鹃花也爱听


风铃在翘檐上荡着秋千

它们频频点头

牛,低了一辈子头

也哞哞着仰天长啸


在离神最近的地方

梵音匍匐于净静

风,托举着佛号

飘荡的乱发高过山顶

孔圣爷那三千弟子

不再云游

静坐了几千年

坐空了整座山

听到木鱼,像昙花那么一颤


有人在故乡,为我

拾捡散落于文塔的鸟鸣

好的,刚刚和大家分享的是来自彭如怀老师的组诗《双峰山》,不知道有没有让您想起这些我们熟悉的双峰美景呢?巍巍双峰山,见证了湖湘文化的古老情怀,悠悠湄水河,抒写了红色热土的壮美诗篇,这方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双峰儿女,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诗和远方。

彭老师说写完《双峰山》后总觉意犹未尽,说双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千年古镇的质朴人文,都不是一篇文章一首诗歌能“精准”抒怀的。是啊,家乡是永恒的情,无限的恋,那双峰的美您还知道哪些?欢迎关注双峰县作家协会的微信公众号“湄水文苑”留言分享,同时也欢迎更多写作爱好者向我们《双峰作家》栏目投稿,让我们一起来发现、来创作、来表达我们对家乡、对生活的美和热爱。

感谢收听今天的《双峰作家》栏目,我们栏目每周五晚上8点首播,每周日晚上8点以及周一、周三中午12点重播,欢迎大家关注、期待。本期节目编辑王海霞 谢阿琳,监审彭璀铌 曹乐乐,监制刘颂阳 胡柳莲。感谢您的收听,再见!


作者:彭如怀,湖南双峰县人,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娄底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文艺家》《中国教师》《绿风》《澳门晚报》《鸭绿江》《参花》《花溪》《作家新视野》等国刊、省刊和国家级官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



责编:戴戈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